7月14日,记者从沈阳化工大学获悉,该校与法库县合作办学,即将筹备成立沈阳化工大学陶瓷学院,并落户法库经济开发区陶瓷工业园。借助沈阳化工大学的人才、技术、科研等优势,陶瓷学院将为园区内200余家陶瓷企业,培养陶瓷产品设计、陶瓷工艺与陶瓷设备等专业技术人才,助推法库陶瓷产业集群的“二次创业”。
深入辽宁省各个县域,实施“一市一校一院”平台建设;选派科技专家到基层挂职科技干部;研究制定《服务辽宁新一轮振兴行动计划》……沈阳化工大学紧抓应用型大学改革发展的良机,努力为沈阳及辽宁区域经济发展和振兴提供足够的人才和科技支撑。
高校教授挂职基层
促地方企业创新
马上到暑假了,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张永明教授还在法库县,为陶瓷新产品最后的材料性能与热处理实验紧张地忙碌着。作为学校派驻到法库县的科技专家,张永明教授与企业合作,研发了“辽白瓷”等10几个陶瓷新产品,指导企业完成了2.3亿资金技术改造等项目。
批量“借脑”给基层,盘活高校智力资源。记者了解到,从2013年起,沈阳化工大学开始向辽宁省有化工产业基础的部分县市及产业园区,选派化工类高学历高职称的科技人才。到目前,学校已陆续派出10多位专家教授,担任挂职科技干部,发挥专业优势,帮助地方企业拓宽产学研合作渠道。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葛铁军教授挂职康平经济技术开发区副主任,指导当地塑编产业集群建立了省级产品检验检测中心,使企业从18家发展到148家,产值由10亿元发展到258亿元。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何伟博士挂职海城市副市长,帮助菱镁新材料产业基地申获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等称号,获扶持资金3600万元,支持项目30余项;为海城市募集科研项目引领资金1050万元。
19个重点项目
对接沈阳区域经济发展
作为一所省属高校,助推辽宁新一轮全面振兴,为区域经济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对沈阳化工大学来说既是历史使命,也是推动学校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
今年3月,沈阳化工大学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科技人才优势,研究制定了《沈阳化工大学服务辽宁新一轮振兴行动计划》,提出了“致力传统产业的升级与改造,致力科技成果的孵化与转化,致力重大成果产出与协同创新,致力高端人才集聚与智力支持,致力应用型人才培养与紧缺人才保障”等五大重点任务及13个具体项目。
今年5月,紧跟沈阳振兴发展步伐,沈阳化工大学将学校发展与沈阳振兴发展紧密结合,对接沈阳战略性新兴产业、地方优势产业与支柱产业,确定了服务沈阳振兴的19项重点推进项目。
成立沈阳康平塑编研究院;建立装备可靠性研究所、功能分子研究所、环境保护研究所;成立节能减排及绿色制造技术中心;建立沈阳区域装备制造业信息化云平台……19项重点推进项目有序加快推进,走出了一条高校服务地方的新路子。
增设紧缺专业
让毕业生扎根辽宁
实现经济转型升级,人才是关键。如何培养急需的紧缺型人才,为辽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如何创新培养方式,留住自己培养的人才?沈阳化工大学做出了创新的探索和尝试。
为了能让更多的毕业生扎根辽宁,学校提出“三定向”——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试点。学生毕业时回到定向地区和企业就业,既可以针对地区和企业的需要进行定向培养,又解决部分地区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难题。
为实现毕业与就业的无缝衔接,沈阳化工大学创新性地推行了“113”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其中的一项核心内容便是校企合作化育人,让学生真正走进工厂,由企业对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能力训练。目前,学校已在11个专业中进行了试点。
在专业设置上,沈阳化工大学则明确了“办应用型本科,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类型定位和面向地方,围绕东北振兴紧缺专业,培养符合地方企业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努力为辽宁老工业基地新一轮振兴助力。
鼓励高校建立
创业创新学分体系
围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等问题,《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高等院校创新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了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等政策建议。
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意见》提出,高校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列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深入实施系列“卓越计划”,探索建立校校、校企、校地、校所以及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新机制;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支持设立一批示范专业;健全课程体系,调整课程设置,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加快创新创业教育优质课程信息化建设,推出一批资源共享的慕课、视频公开课等在线开放课程,并改进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有条件的学校要开展知识产权选修课程,积极引导高等院校和高等院校中的科技型企业的科研成果及时申请专利,推荐大学生的创业项目申请专利。
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意见》鼓励高等院校实施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鼓励学校根据本校和学生实际,制定学分转换和休学创业的扶持政策,并报省教育厅备案。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意见》指出,高等院校应建立健全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指导服务专门机构,配齐配强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就业指导专职教师队伍,聘请知名科学家、创业成功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担任专业课、创新创业课授课指导教师,制定专兼职教师教育教学和管理规范,将教师从事创新创业教育情况作为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坚持行业背景深厚、创新创业实战能力强、校内外专兼职结合的遴选标准,建立规模在1000人左右的省级创新创业导师库。通过培育和评选,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名师达到50名,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团队达到20个。
高校体育场馆如何不闲置
“沈阳地区19所本科高校共有267座体育场馆,其中室内体育馆41个,校均2.15座;室外体育场226块,校均11.9块。但这些场馆的平均利用率却只有35%左右。”这是沈阳工业大学建筑学专业大四学生陈玉洁和同学一起做的沈阳地区高校体育场馆利用率调查结果。
在和同学们一起做体育馆设计时,陈玉洁发现,高校体育场馆标准高、规模大、设施全,但利用率却有限。“根据我们的调查统计,只有利用率超过50%时,我们才能观察到基本所有的场地都有同学在使用,而35%这个数值意味着有一半左右的场地在课余时间都处于闲置状态。”
如何能将高校体用场馆有效利用起来?陈玉洁和同学一起设计了高校公益体育综合体项目。“针对师生,可以进行毕业季特卖、特产展销、家长住宿、体育活动;针对居民、企业和特殊人群也可以开展文娱活动、体育活动、商业活动。基于公益性原则,所获得全部收益也将用于优化场馆。”成员尚媛丽介绍说。
“基于互联网基础下的建筑综合体的设计,我们希望对体育场馆进行多层次的改造,从而增加体育场馆的功能多样化,实现高校体育场馆的有效供给。”陈玉洁举例说,比如校区周围有居住区,然而却没有体育馆,居民就可以通过网络预约,安排在体育场馆内的文娱及体育活动。“互联网技术深入项目给社会各个领域带来全方位的重大影响,这种改变必然会急速蔓延到高校体育场馆中来。”
“学院派”高校教师
升级为创业“实战导师”
7月4日,在东北大学创新创业学院的一间教室内,来自中山大学创业学院的任荣伟教授正在和“学生”们分享创业领域的前沿信息。针对不同行业成功与失败的创业案例,课堂上下不时地展开热烈的讨论。而课堂上的这40名“学生”其实都是来自于东北大学各个学院的专业教师。25名副教授、4名教授,专业不同、学科背景不同,却在交流探讨着同一个话题——创新创业教育。
从2016级本科生开始,《创业基础》将作为必修课纳入到本科生的培养计划之中。全体本科生都要上创业课,对高素质的创业师资队伍提出了要求。
为了突破“课程开展流于形式”、“通识教育缺乏专业针对性”、“教学内容与方法循规蹈矩”等制约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开展的瓶颈,东北大学创新创业学院从全校各学院招募了40余位优秀专业教师,组成专业背景深厚的“创业导师团”。
教师真正懂创业、会创业,才能结合专业来教创业。为了让这些“学院派”专业教师升级为“创业实战导师”,学校采取“教师自我学习+集中授课学习+企业参观学习+团队研讨学习”多元化的方式,对老师们开展系统化培训。
“创业教育内容涉及广泛,实践性和技术性很强,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更需要丰富的社会经验与职业观念。”东北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贾建锋表示,对于高校的创业教育来说,教师是主导因素,提升高校现有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贾建锋介绍,《创业基础》课程正式开课后,首批“创业导师团”将登上创业课讲台,结合专业特点为本学院学生讲授创业课程。“我们的目标就是要让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让这‘两张皮’拧成‘一股绳’,在专业教学中自觉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善于发现创业机会、敢于进行创业实践的能力。”
本版稿件由沈阳日报、沈阳网记者 杨主格 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