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作为一家为石油企业配套的设备制造公司,若能拿到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的订单就意味着生产有了保障,铁岭中油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就是这样的幸运儿。自中石油实行“通用三抽产品集中采购”供应商分级评定以来,这家公司凭借过硬的产品质量,已连续6次获得了甲级供应商资格。与其类似,在行业效益整体下滑的形势下,中利科技集团(辽宁)有限公司坚持按照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CCC产品强制认证、煤矿安全认证和PCCC电能产品认证等4个权威认证标准组织生产,产品供不应求,前不久一举拿下了华电公司5亿元订单。
应对经济下行压力,铁岭市委、市政府把“产业强市”作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通过开展“质量年”建设活动,苦练内功,使专用车、换热器、光缆、橡胶密封制品、起重机械、阀门等优势产业的竞争力日益提升,有效改善了供给质量,减少了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了有效供给。“铁岭质造”正在成为铁岭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动能。
铁岭曾是中国橡胶密封制品的重要生产基地,但随着竞争的加剧,一些企业因产品质量下滑而败下阵来。在“质量年”建设活动中,铁岭市质监局深入企业,了解橡胶制品质量状况,针对症结,组织专家为企业开“药方”,同时借助橡胶研究院的技术优势,建成国内一流的橡塑制品检测平台,打造统一对外承接业务、统一检测的销售平台,逐步挽回了铁岭橡胶在行业内的声誉。
处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有“标准”才有话语权。铁岭市积极实施标准化发展战略,推动标准、质量、计量体系建设,使“标准”成为对质量的“硬约束”。起重机械是铁岭的传统优势产业。通过组建起重机械产品研发中心、中小企业创业服务中心、起重机械检测中心、职业技能培训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铁岭多措并举,优化提升起重机械产业,在起重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中,合格率稳定在100%。
在选矿药剂行业,铁岭选矿药剂有限公司虽然称不上老大,但在行业标准制定上却是绝对的“龙头”,国内80%的选矿药剂行业标准,都是由这家公司制定。有了“标准”作支撑,公司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始终处于领先地位。
据介绍,截至目前,铁岭市已有70多项企业产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企业参与制修订的国家和行业标准有40多项,建立国家农业标准示范区10个。
□崔 博 本报记者/姜义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