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赌博平台

网站首页 >> 地方科技

阜新243名人才“回流”的缘由很简单

发布时间:2016年07月08日  来源:

【关闭窗口】

【打印文章】

【字体:

  6月中旬,在第四届中国阜新(上海)氟化工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举行期间,我们听到了关于阜新243名氟化工人才“回流”的故事。
  探究这些人才“回流”的缘由,绕不开阜新氟化工产业的发展轨迹,这让我们有机会看到两条同步延伸的曲线。
  一条是关于产业本身的,从上世纪60年代的阜新氟化工产业享誉全国到90年代的黯然失色,再到现如今的强势崛起,成为阜新产业转型的“希望工程”;另一条是描述人才状况的,从最初的人才济济到大量外流,再到近年来流失的人才几乎悉数回归。
  透过这两条曲线,我们似乎找到了答案:这些人才回归的缘由,其实很简单。产业与人才是休戚相关的。只有产业兴旺了,才能汇聚起人气和人才;只有依靠人气和人才,才能让产业更兴旺。这不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空泛议题,而是两条发展曲线相互作用呈现出的生动现实。

  三任氟化工研究所所长被吸引回来

  阜新发展氟化工是有比较优势的,不仅是资源的先天优势,更有后天的人才和技术的历史传承。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阜新氟化工研究所技术水平全国领先,培养出一大批氟化工科研和管理人才,在氟化工行业,享有“南有上海有机所,北有阜新研究所”的美誉。到了上世纪90年代,在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进程中,一批企业因机制不活、经营不善而破产倒闭。百余位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纷纷出走,这其中就包括1993年阜新氟化工研究所改制前后的三任所长桑奎明、付利民和刘占龙。他们都去了省外,寻找技术和自身价值的“落脚之地”。
  进入21世纪,世界氟化工产业迎来发展的“黄金期”。一直在寻找转型接续替代产业的阜新,再次把发展视野投向氟化工。从2011年起,阜新加快了氟化工产业发展步伐,突出打造“中国氟都”这一金字招牌,过去流失的阜新氟化工人才开始纷纷回归。他们或是回到阜新投资创办企业,或是受聘到已有企业从事研发和管理工作。桑奎明于2010年创办了阜新铭大化学有限公司,付利民于2012年出任金凯(辽宁)化工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刘占龙于2013年出任金凯公司研究所所长。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当年毅然出走的人才又果断吃起了“回头草”呢?
  “阜新成立了氟产业开发区,为我们搭建起了干事创业的舞台,让我们有了用武之地。”刘占龙的说法,代表了众多“回流”人才的心声。
  “阜新搞氟化工产业真是花了血本。”干了30多年氟化工经理人的徐慈杭很是感慨。他走过全国所有的氟产业园区,但还从没见过像阜新氟产业开发区研发中心这样检测和研发设施如此齐全的高规格服务平台。
  这个令徐慈杭无限感慨的研发服务平台,拥有近50个开放实验室,全球的科研人员都可以带着项目和课题来做实验,成果优先在园区内转化。阜新天予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赵立强说,有了这个平台,生产和科研就紧密对接在一起了,企业就会更具竞争力,也就更能吸引人才。
  有平台,有舞台,人才自然会归来。从2009年至今,阜新氟产业开发区累计回归各类人才243人。几乎还是那伙人,干的还是那项事业,但阜新氟化工产业早已今非昔比。

  七成氟化工企业由回归人才挑大梁

  说到阜新氟化工人才“回流”,就不能不提其中的“头雁”、第一个回归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刘广生。
  2009年9月,在外“漂泊”了11年的刘广生听说阜新正在建设氟产业开发区,立即萌生了回乡效力的念头。金凯公司抛出橄榄枝后,双方一拍即合。
  家乡有舞台,为何不归来!受聘为总经理的刘广生就像重新焕发了青春,全身心投入企业管理,注重企业安全、环保、职业健康和规范生产管理,企业很快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2009年至2015年,金凯公司销售收入年均增长率超过30%。
  也许刘广生当初不会想到,由于他这个“缘由简单”的决定,带来的却是一场阜新氟化工流失人才的“回流潮”。
  回归的人才几乎个个身怀绝技,成为所在企业的香饽饽。刘占龙每年承担近50个项目的研发、放大和生产验证等任务,为生产正常运营提供基础技术保障。他主持研发了6个新产品,改进了8项工艺,并促成了企业顺利向药产品领域转型。
  曾在南方参与过国家“863”计划技术攻关的徐兴国,回归后给阜新氟产业开发区带来了自己研发的氟塑料纤维技术。此前,只有美国杜邦等几家国际巨头掌握相关生产技术。赵立强出任天予化工公司总经理后,企业这趟列车就像换了车头一样,迅速跑起来了,如今,天予公司已发展成为阜新氟化工龙头企业。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阜新氟产业开发区现在70%的企业,由回归人才挑大梁。
  以才生财,在回归人才和其他各类引进人才前沿技术和科学管理的支撑下,过去的两条发展曲线现在变成了两条稳步上升的直线。2014年,阜新氟产业开发区完成税收1681万元,2015年实现倍增,今年前四个月完成税收2469万元,同比增长68.4%。经济下行压力虽大,但阜新氟产业开发区多项指标依然实现两位数甚至三位数增长。

  一套人才来了就不想走的科学机制

  正像雁去雁来一样,也许有人还会问,阜新的氟化工人才会不会再流失呢?对此,阜新氟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王世勋告诉我们,我们欢迎人才回家,并不担心人才外流,而且更有信心吸引更多的人才加盟。因为,阜新氟产业开发区有一套让人才来了就不想走的科学缜密的留人机制。
  2012年,阜新请来了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三位专家朱仕正、吴永明和胡金波,分别出任阜新市副市长兼开发区管委会主任、管委会副主任兼研发中心主任和开发区招商局局长,为阜新氟化工的长远发展把脉定调。在朱仕正主持下,阜新氟化工产业确定了五大基本原料和四大产业链条的发展方向。
  4年很快就过去了,科学的产业定位和发展规划,带来的是一劳永逸的长久收益。对外,由于产业链清晰明确,投资者既可以快速定位,又可以准确测算出投资收益; 对内,产业链形成集聚效应,便于企业互通有无、取长补短,这不仅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的目光,也让国内外专家产生了浓厚兴趣。
  在阜新氟产业开发区,30多家企业分属于不同的产业链,他们就像结成了一张大网,形成了紧密交流合作的氛围:你有一个创意,可以和别人分享交流;你研发出一个产品,拿到别的企业也能投产;你是一把好手,换一家企业也能干。这样的舞台环境全国都难找,人才又怎么可能轻易离开呢!
  科学的留人机制,让这里的舞台魅力四射,人才不断聚集,又将舞台做得更大。在这个舞台上,活跃在世界氟化学领域拥有较高造诣的海外专家团队,还有多年从事氟化工产品研发与生产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300余人和有熟练的氟化工技术工人2000多人。如今的阜新氟产业开发区被中国氟硅有机材料工业协会授予“中国氟产业示范基地”称号,昔日的“煤都”演变成极富活力的“中国氟都”,越来越多的氟化工专业人才向阜新聚集。2014年以来,阜新市与大学和科研院所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合作,先后成立了5个院士工作站和1个专家工作站,在院士、专家的帮助下,许多关键技术难题得到解决,一批科研成果得以转化,院士专家工作站日益成为阜新产业发展和转型振兴的“加油站”。阜新氟产业开发区每年都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合办全国氟产业高峰论坛,人气越聚越浓。在今年的高峰论坛上,阜新市政府与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签订协议,共建院士工作站。中科院院士、我国有机氟化学创始人之一陈庆云坐镇阜新,阜新氟化工产业发展的人才支撑更强大了。

  □本报记者/褚少研 张健 侯悦林 杨忠厚

澳门赌博平台

辽ICP备2021008039号-1        澳门赌博平台      版权所有
公安备案号:21010502000370  网站标识码:2100000036

赌lol比赛 十大赌博正规平台 澳门威尼斯人在线赌场 十大网赌靠谱平台 365BET官方网站 昭通市科技局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林业局 铜川市林业局 朝阳市科技局 广西柳州市财政局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