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如何让科技创新成为驱动鞍山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引擎?不久前出台的《鞍山市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实施方案》给出了答案。未来5年,鞍山将采取建设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壮大科技服务业等举措,力争到2020年,全市研发投入总额翻一番,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20%,将鞍山建成东北老工业基地重要的区域创新中心。
加快建设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按照“企业主体、市场机制、任务导向、政府服务”的原则,面向全市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需求,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完善资金链、整合人才链,提升经济与社会价值,重点建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产业专业技术创新平台、院士专家工作站和以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为代表的企业研发机构,初步形成定位高端化、主体多元化、推进梯次化、模式多样化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到2020年,建设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3个,省级15个;建设省级产业专业技术创新平台20个; 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20个;引进、联合建设国家级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0个,省级达到150个; 开展50项以上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重大产学研合作项目,建立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重点在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领域攻克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开发一批重大产品,扩大产业优势,拉长产业链条,形成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新兴产业和集群。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方面,重点发展激光、光通信、智能终端、智能制造、LED、网络平台及系统集成等六大板块,积极推进激光科技产业园和激光公共研发平台建设。形成液晶显示面板制造基地、年产千万部手机整机生产基地和年产350亿颗LED贴片灯珠、2000万支 LED灯管、400万个 LED 面板灯的 LED 生产基地。到2020年,光电产品产值突破300亿元,打造北方光电产业基地。推进“互联网+产业”,在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物流等行业形成领先的服务产品。
力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重点支持科技园区和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大力推进众创空间建设。支持行业领军企业、创业投资机构等社会力量,采取创新与创业、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相结合,突出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特点,构建一批投资促进、培育辅导、媒体延伸、专业服务、创客孵化等不同类型的市场化众创空间。
全力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延伸扶持创新创业服务触角,支持高校大学生成立创新创业协会、创业俱乐部等社团,加大创业担保贷款扶持力度,强化各类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构建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多级服务体系。
开展创业选拔活动。积极选拔和推荐全市优秀创业企业和创新创业团队参加省及国家举办的创新创业大赛,为创新创业团队和企业搭建融资服务平台,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
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整合现有企业技术创新政策,加大技术改造支持力度,促进“两化”深度融合,提高绿色制造水平,重点在钢铁精深加工、装备制造、菱镁新材料、精细化工等领域,推动传统产业向价值链的高端攀升。其中钢铁精深加工产业链方面,积极利用高新技术推动传统钢铁产业升级改造,大力推进钢铁及精深加工集群发展,形成热轧板、船舶用钢、铁路零部件等完整产品系列。重点发展重载列车用新型合金钢、军工舰艇用钢、全系列铁路配件用钢等钢铁新材料。
培育壮大科技服务业
加强科技服务基础条件建设。完善全市科技资源交易网络服务平台,积极对接、融入全省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共享平台、辽宁省网上技术交易市场等重点项目建设。“十三五”期间,全市大型仪器每年完成共享服务300次,到2020年,全市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达到40亿元。
加强鞍山科技大市场建设。到2020年,培育10家科技服务骨干企业和机构。通过建设集成科技中介、技术转移、管理咨询、投资融资、知识产权等服务的综合服务平台,把鞍山科技大市场建设成辐射全国、连通国际的科技资源集聚中心和科技服务创新平台。
加强市级研发平台和科技孵化器建设,提升科技服务业水平。大力鼓励国内外光电领域知名大学和科研院所在鞍山高新区建立公共研发服务机构和产业化基地,深化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辽宁科技大学合作,支持其在鞍研究院、科研机构以母校为依托整合科研资源,面向市场提供专业化的研发服务。到2020年,将高新区建设成为全市乃至全省的科技创新服务高地和科技创新服务中心。
持续推进科技惠民工程
深入实施科技惠民计划。支持高校重点学科发展,充分发挥辽宁科技大学、鞍山师范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支持公共安全等重点领域的科技发展。支持食品安全检测平台、健康区域医疗卫生服务平台、气象预警系统共享平台、特色农副产品检测平台、水生态环境优化配置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技支撑,提升大气、水、土壤等生态系统监测、修复、评价等技术水平,推进绿色建筑、治安防控、数字化医疗、智能交通、垃圾分类回收处理等一批适用技术的应用示范。加快科技成果面向新型城镇化的示范应用,全力推动智慧鞍山基础平台建设,推动无线鞍山全媒体城市应用平台等智能、数字化城市建设。
提高全社会公民科学素质。持续开展“科技活动周”“科普日”“科普之冬”“基层科普行动计划”等大型专题科普活动,推动各级各类科普教育设施向公众开放,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
□本报记者/刘家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