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澳大利亚生猪合作研究中心、英国英联农业集团奥尼尔公司与辽宁奥博公司三方参与的饲料近红外分析检测联合实验室合作项目在阜新签约,这标志着又一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落户阜新。今后,外方专家将赴位于阜蒙县的联合实验室开展科研,并就应用近红外检测饲料中消化能和有效氨基酸含量进行技术合作。副市长陶桂芳会见了中外客人。
澳大利亚生猪合作研究中心是由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和生猪产业界共同合资创办的国家科研机构,2004年至2019年间的研发经费为2.18亿澳元,最重要的研发成果就是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检测饲料原料中的消化能和活性氨基酸的含量的校准体系,目前世界上只有澳大利亚掌握这一技术。英国英联集团是一家国际性的食品、原料和零售集团, 2015年销售额128亿英镑,12.4万名员工遍布全球48个国家。目前澳大利亚生猪合作研究中心与英联农业集团合作,由英联农业集团下属公司负责活性氨基酸含量的校准体系在全球的推广应用。
这项由澳大利亚专家耗资1000 多万澳元、历时20多年完成并被英国企业买断的技术,经澳英企业协商决定,授权辽宁奥博公司在中国进行商业化推广,填补了国内空白,将给中国畜牧业带来重大利好。
畜牧专家介绍,能量和蛋白质是占动物饲料成本90%以上的两种营养素,以豆粕、菜粕和棉粕为代表的油籽粕是植物油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因其蛋白含量较高成为动物饲料主要原料。在饲料生产过程中,由于测定饲料原料的消化能、代谢能和净能需要进行动物饲喂试验,试验耗时长、对试验设施要求高,故饲料和养殖企业制作饲料配方时只能参考书本值,无法做到精准配置,造成的误差常常高达50至100大卡/公斤,导致养殖效果不稳定和极大浪费。2016年,中国进口大豆8391万吨,占国内用量的85%左右,生产的豆粕大部分用于畜禽饲料生产。油脂浸提工艺中需要用100至105℃的高温将溶剂从粕料中蒸发出来,而加工温度过高,直接导致饲料配方氨基酸的使用量无法做到精准,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而应用近红外检测饲料中消化能和有效氨基酸含量,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联合实验室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评估饲料原料的消化能和有效氨基酸含量,推动科学配方养猪并可应用于其它家畜。保守估计,这项国际先进技术将使我国饲料利用效率提升2%,每年可节约240万吨玉米和80万吨豆粕,还能减少养殖业对环境的污染。该项目合作签约必将成为我国畜牧科技发展的一件大事,并为阜新国际科技合作工作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中国畜牧业协会、中国林牧渔业经济学会、澳门赌博平台、省农科院、省畜牧兽医局及我市相关单位负责人赴辽宁奥博公司饲料近红外分析检测联合实验室现场考察并参加了签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