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道铭
■人物描写
孙培桢,大连华锐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大连重工”)曲轴公司制造部卧车班3#曲轴车床主机长,具有超凡的敬业精神和突出的专业技能。多年来,他承担了国家重大装备国产化研制课题,在曲轴研制上屡次创造“中国第一”。2014年8月,孙培桢荣获大连市“最美一线产业工人”称号。
从68天到6天——他“摸着石头过河”制造首支曲轴
自1992年参加工作以来,孙培桢就一直坚守在加工一线。他刚入厂当学徒时,和师傅学的是普通卧式机床加工。随着科技的进步,工厂的机加设备更新换代为数控设备,30多岁的孙培桢开始学习数控机床编程、操作等。他用很短时间就掌握了这些新知识,还参与了三峡水电叶片等高难度产品的研制工作,并发挥关键作用。
2007年,集团公司将孙培桢调入新组建的曲轴公司。以前,中国造船业所用的曲轴全部依赖进口,在没有现成经验和资料借鉴的情况下,孙培桢坦言“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在操作中摸索加工参数和工艺步骤,并利用下班时间钻研思考,向其他同事请教,整个摸索过程虽然很“痛苦”,但最终他带领的加工团队克服了诸多困难,耗时68天完成了首支6S50曲轴的制造任务,一次性校验的各种数据全部合格。孙培桢还记得首支曲轴研制过程中的那种紧张感:“触摸倍率开关时,手心全是汗。”孙培桢还自豪地补充道,如今完成这种曲轴工时仅需6天。
手有“金刚钻”——他揽下难题质量效益双提升
2013年,孙培桢负责的设备全年完成了27根曲轴的整体加工任务,占公司全年出产曲轴总数一半以上,他负责研制的中国首支特大对接型曲轴11S90ME-C更是汇聚了行业的焦点。当11S90ME-C进入关键的整体加工阶段后,孙培桢自发跟班和连班作业,还凭借丰富的加工经验,为产品研制出谋划策。孙培桢向技术部门提出将整体配重更改为分体配重的工艺意见,解决了难题,提高了配重装卸的作业效率;他还提出将主轴颈R根加工前提到前段工序,保证了加工质量,提高了“精大稀”设备的利用效率。粗略计算,采用该建议后,一根该型号曲轴能降低工时成本4万元以上。
2014年,孙培桢成功完成中国首支世界最长的全冲程曲轴6G80ME-C。由于该曲轴冲程达3.72米,回转直径超长,使加工时产品旋转带来的离心力较大,导致形位公差极难控制。孙培桢想到动态监控的办法,即在加工过程中,在容易跳动的部位架表进行动态数据观察,发现异常,及时更正。加工用刀具的选择也是一个难题。若用较窄的宽刀,不仅效率低,而且产品表面会出现接刀纹,将导致表面质量差。孙培桢凭借丰富的加工经验,与工程技术人员一起选定了宽度系列包含530毫米的锋钢刀具,并通过在刀刃处镀层的办法解决了锋钢刀具耐磨性差的难题。
从16小时到4小时——他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2015年,为满足大型曲轴的订单需求,公司下达了3#曲轴车上产品整体加工提效1天的改进目标。大家都觉得难度太大,甚至有人认为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孙培桢积极寻找解决措施,与技术人员一起研究现有整体加工工艺,反复研究热装后曲轴在机床上的数据,大胆提出改变各部位前期单件的加工留量,合理优化加工工艺顺序。同时还在刀具的使用上下功夫。在加工90型曲轴推力轴时,标准的机夹刀在加工推力轴大外圆R根时,由于刀具角度干涉,不得不分四次接刀才能加工完成,接刀次数多不但影响表面质量,而且加工效率也不高。孙培桢与技术人员一起论证推行刀具改进,使接刀次数由4次变成2次,不仅大大提高了加工效率,减少了钳工打磨工作量,使加工工时从14至16小时缩短为3至4小时,还提高了R根附近的表面质量。
近年来,随着造船行业的发展,生产高端超大型产品成为企业的发展目标,为了制造出更多精品曲轴,向世界一流迈进,孙培桢所带领的团队担当起主攻大型和超大型曲轴的加工制造任务,先后制造出许多国内首支新产品,填补了空白。
■采访感言
在徒弟眼中,孙培桢是个负责较真的好师傅;在同事眼中,孙培桢是个在工作上精益求精的好榜样。“干一行,就要琢磨一行;干到老,就要学到老。”孙培桢爱岗敬业,钻研求索,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贡献。他坚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不断提升自我已成为一种信念,在他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