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解读
“最近大家可能关注到中国成功培育体细胞克隆猴,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成功克隆非人灵长类动物。《意见》就是为了促进我国科学家能够多出这样的成果。”在2月11日国新办举行的《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发布会上,科技部副部长黄卫多次提及中国科学家成功培育的全球首个体细胞克隆猴。
不只是克隆猴,铁基超导、量子信息等重大原始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基础物理领域连续三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基础研究亮出的另一份成绩单是,五年间我国基础研究投入增加1倍,从2011年411多亿元增至2016年的820多亿元。
补上基础研究短板 四大难题待解
“我国的基础研究已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在看到这些成绩的同时,不能忽视的是,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相比,从整个科技创新的链条来看,基础研究依然是短板。”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司长叶玉江说,具体体现为重大原创性成果缺乏、顶尖基础研究人才和团队较匮乏、投入总体不足、环境待优化四方面的问题。
叶玉江表示,科学的理论、原创的思想由中国科学家提出来的还非常少,缺乏能够心无旁骛、长期稳定深耕基础理论的人才队伍。在投入总体不足的同时,投入结构非常不合理,基础研究投入主要靠政府而且主要是中央财政支持。此外,全社会支持基础研究的环境尚需进一步优化。
“我国基础研究投入中,政府投入占90%多,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投入较低。”科技部资源配置与管理司司长张晓原透露,随着《意见》发布实施,中央财政基础研究投入将进一步加大,除继续大幅增加稳定支持外,2030年的重大项目实施将考虑基础研究的长期部署,并且增加地方财政和企业社会力量对基础研究的投入。
让科学家甘坐冷板凳 宽容失败就是鼓励探索
针对制约基础研究发展的问题,《意见》从五个方面提出了20条重点任务,明确了我国基础科学研究三步走的发展目标。
“与其他研究相比,基础研究周期比较长,而且在这样较长的研究过程中不容易体现科学家的价值。”叶玉江解释说,《意见》里对营造宽松的环境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规划:一是加强中央财政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特别是要完善对高校、科研机构、科学家的长期稳定支持机制。
(来源:2018年02月12日 《科技日报》)